2013-01-31
以《慈善读本》开发、赠阅为主要形式的“慈善文化进校园”活动旨在推广慈善文化,推动我国青少年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促进青少年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这是中华慈善总会在慈善领域的一个全新尝试,也是在慈善系统落实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一项重大举措。
“《慈善读本》捐赠暨‘慈善文化进校园’”活动于2011年11月8日启动,从近5个月的试点工作来看,该活动受到中小学生、教师、学生家长的普遍欢迎,得到了各地教育主管部门的充分肯定和大力支持,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果。
一、以《慈善读本》赠阅为代表的“慈善文化进校园”活动,在社会各界普遍而持续的关注下稳步前行
“慈善文化进校园”活动从一开始就备受社会各界关注。“《慈善读本》捐赠暨‘慈善文化进校园’”启动仪式的新闻发布后,全国各地大约有两千多家电台、电视台、报刊、网站报道、转载了有关《慈善读本》的消息。一些地区的电视台、报刊、网站还就“你是否同意《慈善读本》进校园”的话题,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网民赞成并高度评价这一活动。但也有少数质疑反对的声音。我们认为,一些质疑的声音也给我们提了醒,使我们更加注意,对中小学的慈善文化教育一定要避免单纯的灌输,绝对不能给同学和学校增加额外的负担,要让孩子们在愉快的学习活动中,自然而然地体验慈善,避免单纯的说教。同时,为保证整个项目的公益性,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我们采用只有了解到学校确实有慈善教育的需求,才联系捐赠者,免费送进校园,从根本上避免了利用《慈善读本》乱摊派等不良现象的出现。
我们欣喜地看到,各试点地区的慈善组织都十分重视这项工作,基本上都成立了开展“慈善文化进校园”活动的专门班子,组织了由慈善会主要领导以及当地教育部门负责同志参加的领导班子,安排了负责这项工作的专门人员。慈善会和当地的教育部门都制定开展这项活动的计划。活动开展后,一些地区的慈善组织和教育部门还制定了面对中小学生的鼓励办法。
在各地慈善组织和教育部门的精心组织下,全国11个省市的150余所中小学试点学校充分利用《慈善读本》作为德育教育的补充,在尊重教育规律和结合自身实际的前提下,着眼长远、讲求科学,摸索出一系列注重实效、各具特色的推广方案与激励机制,并在试点中切实践行、不断优化。广大教师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慈善文化进校园的活动中,纷纷制定详细的教育教学计划,并摸索、总结了一些很好的经验。试点学校开展的慈善教育活动,从真情出发,从身边做起,形式多样,充满温馨,“一场场温暖的、感人的画面此起彼伏地在校园内外上演”,极大地丰富了学校德育教学经验,更让学生在学习慈善、参与慈善的过程中增加了知识、开阔了视野、提升了品质、体验到了“最可靠的幸福”。有的学校还借鉴国际一流中学对学生进行“创造 活动 服务”的时间相关规定,注重慈善的实践性,要求孩子在家里要帮助父母做家务,鼓励孩子走进社区、敬老院去做义工,并且把做义工的次数时长都计入孩子的成长记录。
这些教学措施让《慈善读本》的试点真正落到实处,也用事实证明了慈善文化进校园没有“流于形式”。同时,在慈善文化进校园的试点工作中,受到了学生家长的极大欢迎。一些学校制作《我与父母读慈善》阅读心得表,安排学生利用假期时间与父母读慈善,并记录心得体会;制作《我与孩子读慈善》阅读心得表,要求家长和孩子共读慈善,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试点学校的实践证明,《慈善读本》的使用对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塑、慈悲情怀的习得、公益自觉的养成等提供了有效载体。究其原因,应当归功于《慈善读本》体例完备、思想健康纯正、素材贴近时代、语言亲切感人等特点;归功于《慈善读本》“不是简单生硬地传授慈善知识和道理,而是要依托一定的场景、氛围和活动设计,让慈善爱心的种子悄悄地在孩子们的心田里萌发,逐渐对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产生一些积极而深刻的影响”的全新编写理念。
为更好地开展“慈善文化进校园活动”,中华慈善总会和《慈善》杂志联合主办了“慈善文化进校园”征文活动,受到了试点学校师生、家长和社会各界人士积极响应。《慈善》杂志编辑部几乎每天都能收到各地寄来的征文稿件。从征文来稿中我们看到,广大一线老师、学生及学生家长对《慈善读本》内容和形式是喜欢的、对慈善教育的必要性和做法是认可的。最令人欣慰的是,学生不仅从《慈善读本》读出了“慈善是什么”,还进一步追问“生命的价值”何在,同时对认识慈善、奉献爱心表现出了真诚的渴望;老师因读本开启了对“爱”的多向度思考,并触动了对“爱的启蒙”、“爱的觉醒”、“爱的呼唤”等爱的命题的新探索,在学科教学、班主任工作中转变观念、尝试更人性的方式以还原教育“爱”的本色;学生家长也由读本触发了对家庭教育的深度反思,并产生了对诸如“爱心教育,从小开始”、“做孩子的好榜样”等看似平常却不失深切的心灵体认。
试点工作的成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社会力量关注支持这项造福民族未来的好事。继周森先生首开个人名义捐赠《慈善读本》之后,越来越多的爱心人士纷纷效仿,民政部的一位干部不但撰文高度赞扬这项活动,还捐资为她曾就读的家乡的一所小学和一所中学的全体师生捐赠《慈善读本》;山东的一位学生家长为自己女儿就读的班级的每位同学捐赠一册《慈善读本》;福州、武汉的一些企业纷纷为当地的学校捐赠《慈善读本》;福建晋江市慈善总会和当地爱心企业家向本地区学校捐赠10万册《慈善读本》,并开始精心组织“慈善文化进校园”活动;陕西省慈善协会是全国第一批“慈善文化进校园”的试点单位,他们一开始就成立了强有力的领导班子,并多次深入试点学校考察、指导,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绩。现在,他们与省教育厅合作,向全省500所学校捐赠40多万册《慈善读本》,并计划明年捐赠学校扩大到1000所,在更大的范围内开展“慈善文化进校园”活动;海南省慈善总会与省民政厅合作,也开始了在本地区的试点工作,并正在扩大试点范围;浙江省慈善总会正计划结合他们以往的助学项目,把慈善文化进校园活动同时开展好,在全省20万同学中开展这一活动。还有其他地区如江西省,辽宁锦州,广西南宁,浙江永嘉,山西太原,福建龙岩、上杭县等地慈善会也都积极组织了这项活动。
“慈善文化进校园”活动以《慈善读本》为载体,将“爱心”在教育中凸现出来,在青少年学生中埋下爱的种子、爱的基因;以学生为纽带,沟通家庭、联系社会,分阶段、有步骤地实现着慈善文化的全民普及,这种普及与弘扬正为唤醒慈爱与恻隐之心、培育奉献精神和责任感建构着必要的价值和情感基础,必将有效地促进慈善情怀内化为社会公民的一种基本素养。这是慈善造福民族未来的必由之路,也是慈善事业在不断探索中结出的果实。稳步推进这一活动深入开展、落到实处,并且争取在和谐社会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出慈善文化的强大力量,是我们每一个慈善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二、积极稳妥推进“慈善文化进校园”活动更广泛深入地开展
在中国,慈善是一项大事业,教育是一项大事业。慈善教育既是一项大事业,更是一项新事业。所以,在推进慈善教育的过程中,无疑会遇上不少困难、面临诸多挑战、经受重重考验。譬如:争取舆论的正确导向、与教育主管部门的协调、如何加强项目的管理,以及《慈善读本》的自身的与时俱进等等。但我们应正确分析、认清、处理这些问题。基于对目前形势的分析和宏大愿景的期待,着眼慈善教育项目的长效发展,慈善组织应深化慈善认识、创新工作机制,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现新的突破、做出新的成绩。
1.完善体系、创构理论
和其他造福民族未来的文化建设一样,“慈善文化”的建设也需要健全的文本体系和丰沛的理论建树。《慈善读本》作为“慈善文化进校园”活动的一个载体,理应在促进和服务社会慈善的活动中,体现文化上的纯粹性、前瞻性、实用性和广泛性。因此,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编撰适合不同群体需求的《慈善读本》及其多种现代传媒形态,既是慈善组织义不容辞的使命,也是普及慈善文化、弘扬慈善精神的内在要求。
在做好小学版、初中版的试点跟进与信息反馈的同时,在保证读本高中版的顺利开发的基础上,要有研发诸如大学版、少儿版、公民普适版、特殊人群版等多种版本及相应多媒体资源的意识、计划和准备。同时,《慈善读本》应该根据实际,保持必要的修订弹性。因此,汇集社会各界的智慧和力量,让《慈善读本》与时俱进,保持其时代性、可读性,应成为不可松懈的常态工作。
“慈善教育”作为新生事物,其进一步发展需要更多学理挖掘、阐释和研究。其实,无论慈善教育还是慈善文化,都能从诸如社会学、哲学、教育学、宗教学、伦理学、人类学、文学等领域找到渊源、寻出根据。组织相关的研究者发掘资料、深入探讨、形成理论体系,这是慈善教育立足文化、长效发展的思想基石与学术支撑,应该作为接下来着力的一个重点。
2.铸造实效、广结善缘
以《慈善读本》为代表的“慈善文化进校园”活动,坚持赠阅的方式,不向学生收取任何费用,并在学生中广泛开展各种有意义的活动,还要给予学生、教师必要的奖励。这就势必要求在工作的环节上节流与开源并举,广结善缘,争取更多有条件的单位和个人奉献爱心、捐赠《慈善读本》。但整个项目的根本在于活动开展要出成绩、有实效。
“慈善文化进校园”是我们慈善组织共同实施的慈善教育、慈善精神项目。我们要把慈善教育真正作为慈善项目来运作,一定要有项目意识,按慈善项目的要求严格管理,要制定项目目标、做出项目部署,确定分段任务,定期进行项目检查,组织开展项目交流、终期进行项目评估,要出项目成果。
根据国家出版署的规定,教材的发放应有一定的费用。我们把这部分费用作为我们这个项目的工作经费,也要严格管理、切实用在这个项目的推广、宣传及在学校组织的有关活动中。
在坚持一贯的账目公开、服务一流的基本规则下,还要务实调研、勇于创新、共同协调,与一线学校一道探索寓学于乐的活动形式,让学生在阅读、交流及社会实践中将自身的慈悲本色、感恩情怀、担当意识、潜在能量表达出来,并在日常生活中回馈给亲人、老师、同学及社会弱势群体等。
同时,还要利用好已有的平台和资源,做好对包括捐赠者、爱心学生在内的慈善典型的宣传、鼓励与奖掖。从而在全社会营造出慈善快乐、慈善先进、慈善荣耀的氛围,让慈善真正成为一种基本的公民意识、一种争相效仿的生活方式、一份习以为常的行动自觉,并水乳般地融进民族的血液。
3.多方合作、共同引导
实践表明,《慈善读本》的试点及“慈善文化进校园”活动的落实程度与教育主管部门的支持力度休戚与共,也深受社会的慈善环境、舆论氛围的影响。但我们坚信,作为国家公共组织共同的公益责任、公众职能和公共使命会将我们凝聚在一起,发挥谋求共赢的智慧,依托慈善组织的力量,同心同德、多方合作、共同引导,凭借《慈善读本》的较高品质、卓有成效的活动实绩以及慈善工作者真诚的奉献精神,在全社会共同引导和营造出一种“人人参与慈善,人人奉献爱心,人人感受温暖”的良好风尚是有情感共鸣和基本可能的。
中国是一个仁爱之邦,慈善文化源远流长。关于仁爱的名言古已有之,如“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爱人者,人恒爱之”、 “泛爱众,而亲仁”、“博施于民而能济众”等等。这些富含人道主义情怀的甘露泽润了世世代代炎黄子孙的心田。慈善教育是一项永无止境的事业。路虽漫漫,但我们有足够的信心: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新时期,在党和政府的亲切关怀和正确领导下,慈善工作者与社会各界爱心人士通力合作,“爱心之根种在心间,慈善之花开满人间”的爱心社会的共同心愿必将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