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冬雪过后,雾霾再起。12月20日清晨,诸暨市店口镇被一层浓浓的雾霾笼罩,寒冷且阴沉。
这一天,对位于店口镇的浙江海亮环境材料有限公司来说,则是一个喜庆的大日子——2.8万立方米的scr脱硝催化装置生产线全线投产暨5万立方米的生产线开工。“这是海亮环境自今年4月份一期生产线投产后的第三次扩产,到明年6月份全部投产后,年产能将达7.8万立方,成为中国最大的脱硝催化剂生产基地,并致力于打造全球最大。”公司总经理傅林中豪情万丈。
或因天气缘故,傅林中的喜悦中带着一丝沉重。“我这里有两张照片,两张都是海亮工厂的照片,你看到了什么?”记者看到,一张照片里,工厂上方是蓝天白云,仿佛能闻到空气中清新的味道;而另一张,工厂上方是灰蒙蒙的天、灰蒙蒙的空气,使人不愿意置身其中。
“蓝天白云下的工厂是海亮在越南的厂区,而雾霾笼罩下的工厂是我们现在所在的海亮中国厂区。”傅林中说。“提起scr催化剂,大家很陌生,提起雾霾,大家十分熟知且深受其害。其实,scr催化剂正是化解雾霾的主要成分氮氧化物的‘有效武器’。”
“氮氧化物是主要的大气污染物,它们极容易与空气中的其他污染物相互作用,形成二次污染。而雾霾50%是由二次污染物造成。scr脱硝催化剂的核心原理,就是通过化学反应将有‘毒’氮氧化物转化成无毒无害的氮气和水,减少二次污染物的形成,从而为雾霾减负。”浙江大学能源工程学系教授高翔介绍。
在海亮环境材料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里,已经完工的scr脱硝催化剂整齐摆放。泥土黄色、长条形、横截面呈蜂窝状,手摸下去感觉如陶瓷般光滑。scr脱硝催化剂看起来远没有它的名字那么复杂。
“简单来说,它就像以前常用的蜂窝煤,只不过不是圆柱体,是长方体。在火电厂的烟气排放装置里装上它,有毒的氮氧化物,通过它细细密密孔洞,就能被迅速转化成氮气和水,对空气无害。”公司技术部部长、清华大学博士刘雪松打了一个形象的比喻。
一场与大气治理的赛跑,始于2009年。当年,海亮从脱硝入手开始布局环保产业,立志成为大气环保脱硝催化装置研制和生产的专业制造商。2010年,入股钛白粉生产企业广西金茂,为生产scr催化剂解决了原料供应问题;2011年,与浙江大学热能工程研究所合作开发“scr脱硝催化剂”,解决了技术支撑问题。同年5月,浙江海亮环境材料有限公司正式成立。今年4月,产品开始投放市场。
“从公司成立到产品投产,花费两年时间。如果和有成熟技术的国外公司合作,至多一年就有产品投放市场。之所以坚持自主研发,就在于要真正掌握核心技术,引领而非盲从行业发展。”傅林中欣慰于当初的沉得住气。目前,海亮环境已拥有国家专利10项,其中发明专利5项。
“用两年时间,海亮携手浙大攻克了国内脱硫脱硝的关键技术难题。”中国科协副主席冯长根说,前几年,国内脱硫脱硝的关键原料、核心技术来源几乎全靠进口,海亮的scr项目填补了国内空白,并将当前国内脱硝催化剂成本降低了约1/3。
在完全掌握低成本高品质scr脱硝催化装置生产技术的基础上,海亮环境还拓宽脱硝催化装置的应用领域,除了传统的火电厂脱硝,还研发出应用于汽车等移动源、垃圾焚烧、钢铁、冶金化工等多领域的脱硝催化装置。
“2014年,全国scr脱硝催化剂市场需要量在25万立方以上,海亮环境有望占到20%。目前订单已经排到2014年年底。”傅林中介绍。中国广东核电集团、广东龙基电力、浙江逸盛石化有限公司、宁夏大坝电厂等均成为海亮用户。
驱散笼罩天空的雾霾,还一个碧水蓝天,是海亮孜孜以求的目标。“环境保护是海亮未来一个时期内重点发展的产业,做好这个产业,不仅有良好的经济效益,也有显著的社会环境效益。”海亮集团董事局主席冯海良表示。
(本文原载12月23日《浙江日报》,编者略有改编,作者:夏丹)
原文地址 http://zjrb.zjol.com.cn/html/2013-12/23/content_247064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