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0年春节之前
谁能想到
我们会有这样一段
和家人每天24小时相拥相守在一起的特殊日子
生活遭遇困境
对孩子来说
是最生动鲜活的教材
朝夕相处宅居抗疫
对父母来说
是家庭教育难得的契机
“全球名校长论坛”推出疫情期“十日谈”特别节目
关注特殊时期的家庭教育问题
海亮教育集团总校长叶翠微倾情演讲
——《奇迹往往在厄运中闪现》
精彩分享 为您助力
点击看视频
奇迹往往在厄运中闪现
——叶翠微
同学们、家长朋友们:
大疫当前,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众、我们的父老乡亲正面临一场重大的考验。由此引发了很多新情况、新问题和新挑战。家庭教育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的话题,我们怎么应对?拿捏好当下的家庭教育,屏幕前的每一位同学、每一位家长自然都有自己的锦囊妙计,但怎样真正做到“靠谱”?我有三个观点:
01当下的家庭教育首先要“聊起来”
聊”就是家庭成员俱乐部式的乌托邦、神仙会、头脑风暴,但“聊”不是目的,是寻找智慧,达成共识。“聊”开了,“聊”透了,心就平了,气就顺了,劲也就足了。
“聊”什么呢?
有三个基本层面的东西可聊。
(一)是因“疫灾”引发的话题
什么是新型冠状病毒?
什么是全天候“封城”?
什么是i级战时响应?
什么是群因性焦虑?
什么是自我性恐慌?
什么是全国性驰援?
什么是志愿者行动?
什么是没有硝烟的人民战争?
什么是国家治理与国家治理体系?
还有世界卫生组织的态度是什么?我国政府的基本决策是什么?国际社会的普遍反应是什么?这些话题要从概念、学理、事实及应对上聊出彼此的答案,再通过认知的归集理出一个头绪:这就是在敬畏自然、尊重生命、家国情怀、英勇卫国等问题上有新认知、新概念、新作为。
(二)是因“宅家”引发的话题
1.就家里而言:
怎样重构家庭生活关系?(平等、民主、融洽)
怎样重组家庭生活安排?(家务、分工、协同)
怎样重定家庭生活格调?(价值、意义、关键)
有一个基本原则:夫妻关系第一,亲子关系第二,亲情关系第三。
2.就家外而言:
每天的疫情你怎么看?你能读懂这些图表吗?你能做出理性的事实判断吗?
每天的英雄你怎么看?他们离你远吗?如果你是一位医护工作者,你会怎样选择?
每天的病友你怎么看?你是否能做到感同深受?用你的方式给予他们一份爱?
(三)是因“学习”引发的话题
1.“停课不停学”,我们学什么?
简而言之“三开启一保证”,所谓“三开启”一是开启生命教育的专题学习,怎样认知生命?怎样理解死亡?怎样体悟真情?怎样践行大爱?二是开启线上教育的特别学习,怎么准备?怎么自学?怎么沟通?怎么听课?怎么检测?怎么反思?三是开启生活教育的针对性学习,了解什么是“英雄”、什么是“灾害”、什么是“网灾”,进而思考什么是“规则”、什么是“自由”、什么是“幸福”等等;所谓“一保证”就是保证自己的正常的学业学习,保时保质保量。从我的观察来看,大多数学生、大多数家长、大多数家庭在这方面的协同是做得比较好的。
2.“有学不在校”,我们做什么?
我觉得一是基本角色的重塑。家长可“少说、多做、巧陪伴”,同学可“主动、积极、多动手”;二是常态学习的提升。要计划、目标、任务、检测“四位一体”。三是学习方式的转化。抓住一个关键:学科短板、知识短板、考试短板(毕业年级的同学特别要注意这一点);打通二个学习:线上、线下;关注三个发展:精神、身心、学业,这样回到教育的元问题上。我过去在杭州二中,现在在海亮教育都提出一个教育定律:a≥b≥c,a代表健康,b代表德行,c代表学业。得到了大家广泛的认同,现仅供大家参考。
02当下的家庭教育要讲“动起来”
生命在于运动,家庭在于行动和感动。我这里的“动”是“身、眼、心、神”“四位一体”的“动”,目的是让自己身心愉悦,心眼清明,精神明亮,以强大的生命力、免疫力和平衡力,战胜疫魔的挑战。
1.让身体“动”起来,开展家庭体育
不妨尝试:学生操同做,小球赛同打,健步走同行,棋类赛互比,小瑜伽互练,搏击拳互晒等活动。
2.让眼睛“亮”起来,开展家庭阅读
阅读是现代家庭的必修课,也是永不离线的生命修炼,不妨真正的品经典,多读点文史哲;真正的读原著,在原汁原味中陶冶自己;真正的敬大师,让自己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3.让心灵“美”起来,开展家庭欣赏
也就是与孩子一起沉浸在艺术的海洋中,养成系统性欣赏的嗜好:
第一,系统地品赏音乐。了解古典音乐(巴赫、贝多芬、柴可夫斯基、莫扎特、约翰斯特劳斯),了解中国民乐(《二泉映月》(二胡)、《喜相逢》(笛子)、《高山流水》(古筝)、《十面埋伏》(琵琶)),了解中国民歌(《南泥湾》、《在希望的田野上》、《我的祖国》),了解灵歌(黑人音乐),了解布鲁斯。
第二,系统地品味戏剧。什么是悲剧?什么是喜剧?什么是观念剧?有两个大剧可深度观赏,一个北京人艺的《茶馆》,一个是百老汇的《魅影》。
第三,系统地品观名画。莫奈的《日出》,毕加索的《亚威隆德少妇》,米开朗基罗的《创造亚当》,梵高的《星空》,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和《蒙娜丽莎的微笑》,傅抱石、关山月的《江山如此多娇》,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齐白石的《虾》。
通过这样的“身、眼、心、神”动作,让家庭生出一派新气息。人正,眼正,心正,神正,“借问瘟君欲何往,纸船明烛照天烧”。
03当下的家庭教育还要“思起来”
学会思考,善于思考,既是家庭教育的自然净化,也是家庭血脉的亲情浓化,更是家庭境界的精神升华。
1.要思考“家长的模样”
有这样的先哲给了我们以这样的表率,梁启超——九个孩子九个成才,他在与子女的相处中,有几条基本的经验:
莫问收获,但求耕耘
不要填鸭式的教育
与子女做朋友
自己有趣味,养出的孩子才能有趣味
做人要有几分“孩子气”
做学问总要猛火熬和慢火炖交替循环
尽责尽力就是第一等人物
对于功课绝不责备
通达、健强的人生观
2.要思考“孩子的模样”
浙江省教育厅陈根芳厅长有一个著名的灵魂拷问:“现在年轻一代玩的吃鸡、王者荣耀、英雄联盟、剧本杀、密室逃脱,你玩过吗?他们追捧的李现、肖战、王一博,你知道是谁吗?我们要尊重亲近年轻一代,才能引领年轻一代。”还有“孩子们用微信聊天其实是应付家长的,他们真正活跃的地方是qq。因为那个地方可以认识更多的陌生人,互动也更多,但我们这些成人基本上都不用这个沟通。”
他认为,现在教育对象基本属于95后、00后甚至10后,他们学习的方法和途径、拥有知识和信息的质和量超越了上辈;他们的痛点、痒点、兴趣点、吐槽点分布在哪里,跟上一代有巨大差异。我们应该承认,代际对立与冲突已不可避免地存在于几代人之间。如果我们不能真正了解年轻一代,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的距离和隔阂就会越来越大,他们就会变得越来越难“被引导”“被教育”,更谈不上有效、有力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了。“只有尊重亲近年轻一代,学习、了解、掌握他们话语体系,才能更有效、有力的教育和引导他们。”
3.要思考“家庭的模样”
家庭的模样讲究的就是文明的模样:
放下无谓的手机,是文明;
放下无谓的麻将,是文明;
放下无谓的八卦,是文明;
放下无谓的争执,是文明;
放下无谓的应酬,是文明;
放下无谓的野味,是文明;
……
《犹太人的育儿经》有一系列的整体描述,大家不妨读读并抓住现在这一非 常时期,作些非常尝试。
最后,我把一朋友的《三只小老鼠》这幅漫画送给大家,以作闲思。